失控的焦虑

September 15, 2017

开学两周,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两周的生活的话,就是「混乱」和「失控」。我个人是非常讨厌做事情没有规划的,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工作环境,我都有着对条理和秩序的追求。开学后事务繁多扑面而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快速适应,假期时良好的规律作息和Daily routine都被打破,整个人都处于不知所措的焦虑状态。

先从学习上的焦虑说起吧。新学期最大的改变就是生活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工作开始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大一一年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生活,每天早出晚归简单如一地学习,生活非常规律(当然在图书馆也有划水的时候)。但这个学期一开始就是各种社团招新的工作,开学阶段相比上两个学期少了许多学习上的准备,连各科的Syllabus都没有好好读过;团购教材、选课安排以及学校活动都处于一个非常后知后觉的被动地位,令人非常不爽。跟好友一起约图书馆的时候,他们都在从早到晚地学习,而我却在一直摆弄着Sketch,心里就特别急,很怕赶不上别人,很有高中的时候大家在自习你却在偷偷看课外书的感觉,欲罢不能却又如坐针毡。发现自己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那种old schoolvalue judgement.

其次是工作上的焦虑。首先自然是各方面的社团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了,比较值得注意的一个案例就是EA的微信长图,从brainstorm到制作完成花了星期四晚上以及星期五星期六整整两天的时间,而且这两天指的是除了上课吃饭以外的从起床到睡觉的所有时间。第一我承认这九张图的工作量确实挺大,但其次我觉得自己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操作及思路上怎么去提高效率,毕竟不可能说以后每次都耗费这么多时间。引用一下师父的今日金句:

在做Executive的任务的同时,宏观地去衡量一下各种工作之于自己的价值与回报,以及自己的兴趣点与它们的契合程度。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具备足够的Citizenship和归属感/团队感,也并非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处在一个Leading的位置才好,每种任务和时间投入都有相应的价值,对应一个人不同方面能力的提升。

我觉得这确实是值得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点。依旧拿回那九张微信长图做例子,当看到很多人在转发叫好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欣喜或成就感,首先是因为这项工作的重复性太高了,九张图仅仅知识换掉一些内容而框架不变,因此挺dull的;其次在制作过程中反复修改和交涉的过程中已经磨灭很大一部分热情,在自己测试时也完全想象过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最后就是这九张图也只是在师父的idea上做了一些modificationadjustment,感觉credithonour都不应该属于我,很有冒名顶替的愧疚感。所以自我感觉这项任务的投入回报比是非常低的。

AJ在问我看到自己作品在朋友圈传播是什么感受时,我说It feels weird. I am just a nobody.后面其实应该再加一句:and I want to keep it that way.像我这种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忽然受到这么多关注,其实真的很手足无措(真的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相比较给人一种标签印象,我一直比较希望的状态是把自己的优点都藏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保持神秘感与可预期性,不要一下子就全部都暴露出来,我觉得这也是与人交往中重要的一点。或许有人会argue说你不「表现自己」怎么让别人挖掘到你的价值呢?确实,没有人不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也不例外,但我更加反感和排斥「表现自己」这种外放形式。又要谈到性格本源的问题,就不展开了,只能说相比「积极」、「活跃」,我更偏好「内敛」和「沉稳」这类词。

工作的另一方面焦虑也根源于时间的缺乏,我觉得自己在设计上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即使不停地有社团的设计任务接踵而来,但自己并没有汲取到很多新的东西。没有再去看设计的视频和书,各种各样的播客也开始堆积,别说Medium和湾区日报,就是RSS订阅也没有再浏览,可以说基本停止了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摄入。不能再像假期一样去投入确实让我很焦虑,毕竟逆水行舟,总有人在后面追赶也总有人在前头鞭策。之前看到一个在美院学设计的朋友发的微博觉得深有同感,说目前都只是照搬别人的作品,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很少。

而且说真的,还没思考好未来的方向之前,我觉得我无法非常心安理得地占用学习时间去自学设计。方向的抉择也是很tough的一件事,潜意识里其实是在逃避的。说起来我是一个很plain也可以说很懒的人,一样东西好吃我就天天去吃,一首歌好听我就一直循环,一种方法方便就不会去想更方便的,喜欢上一个人就算没有希望也不想放弃,喜欢保守、安定,害怕改变。

最后是个人生活,在学校其实没什么个人生活可言啦,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看一些课外小说和煲剧的时间是不会有的了。什么?谈恋爱?没听懂你在说啥。因此这方面的焦虑主要是在于自我提升方面:假期的扇贝打卡开学之后断了,没有额外再学习英语。其次固定的健身时间也断了,饮食管理也开始失控,大量摄入糖分和细粮淀水,不过幸好开学比较辛苦,竟然还瘦了两斤(黑月亮脸emoji)。之后想额外给自己充电了解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估计也很困难(比较感兴趣的有心理学、伦理学以及计算机相关)。

我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健康主义者」了?身体健康于我绝对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也不愿意牺牲休息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一天就二十四个小时这么多自然没办法面面俱到啦。怎么说,人总是很贪心的,特别是这个年纪,野心也很多,什么都想要,虽然也提醒自己专注做好一两件事就好,但心里难免有不甘,应该也能算作一种「求而不得」的焦虑。

所以一言以蔽之,新的生活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去平衡工作,学习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当无所适从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至少我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也要更加努力不让这些热爱变成累赘。虽然这个学期很短(已经过了 2/15 了),但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去好好思考和实践一下,相信生活渐渐会走上正轨的 :)。

Studio set up

终于来到令人激动的一部分了!开学两周的iPad试验非常成功,上课通勤或者图书馆学习只需要带一部iPad就够了,没有多余杂乱的纸张,不再需要会消耗墨水的笔。甚至说在涉及到学习相关的事务时已经可以完全脱离Mac了,扔在寝室一天都没问题。当然或许以后写RJ等一些输出类型的任务时还是需要用到电脑,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遇到iPad无法胜任的学习场景。

在学习时使用到的App也不多,主要还是围绕Documents, PDF Expert以及GoodNotes来进行的。整理学习文档(Documents),阅读课本时圈划重点,上课听课时把笔记记在幻灯片上(PDF Expert),以及课后复习归纳(GoodNotes),都可以在iPad上一站式解决了。即使是老师发的一些打印出来的handout,搭配Scanner Pro也完全可以实现无纸化(在此呼吁所有老师都上传PDF格式的slides,免得我还要转换格式避免混乱)。

在实践中发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些问题乍一看会觉得iPad做不到,但这其实是对Mac的习惯和依赖心理在作祟,仔细思考一下后发现iPad是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只是说可能跟以前的方法不大一样或者需要绕一点小弯来实现。

总的来说这笔投资还是非常值的,5 k +iPad Pro + Apple Pencil,换来的是:1. 通勤时的轻松,减少肩背负重的压力;2. 节省未来数年昂贵的教材费用(Mac当然也可以,但iPad做笔记更轻松了);3. 更加一体化的学习系统(电子文档管理);4. 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时更少的功能意味着更少的distraction4. Promotion的流畅体验(滑稽脸)

P.S.一个惨痛心得:还是要随身带着笔好点,以防老师什么时候就叫你写个东西交上去。

所以现在已经开始物色打造Studio的产品了,目前打算是DELL 23寸显示器+ Magic Keyboard + Magic Trackpad再加上一些其他支架之类的小物件,其实把laptop收起来后显示器与键盘分离整个桌面空间的安排也多了很多flexibility。话说也可以顺便参与一下书院的宿舍装饰大赛?不过考虑到今天它的海报挡住了我做的海报,emmm……年末还要换iPhone X,今年真是大批更新电子产品,可以叫做「电子产品元年」了!本来以前还打算Watch Series 3出了之后入的,没想到这下子大出血,看来要继续存存钱延缓到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