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社交属性

July 2, 2017

其实很多时候娱乐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活动本身,其本身附带的社交属性才是活动的动机。比如看一场电影,听一次音乐会,只要这场电影或音乐会是你特别喜欢期待很久的,一个人做完全是可以的,因为你能从活动本身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大部分活动本身是不具有足够强的吸引力的。当你无所谓做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他人的陪伴你做事的动力就大大减弱。无论如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不管是与朋友社交获得的快乐或是活动本身的意义。更多时候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人充分的行动动机,因此我们时常有一种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的感觉。

这是一段之前写的关于活动社交属性的思考,最近看到,又觉得似乎不完全正确。举个例子,我确实很喜欢周杰伦,也想去听他的演唱会,但总觉得一个人去怪怪的,少了点什么。假如我之前这个理论正确的话,所有我不想一个人做的事只是渴望的程度不够。那是我不够喜欢周杰伦吗,还是活动本身的性质(氛围)需要?相比较而言,古典音乐会或者钢琴演奏会一个人欣赏或者结伴而行就都非常合理。

再来看下这段话的论点:当活动吸引力小的时候,社交属性可能会直接成为活动动机。 但当活动吸引力大的时候, 社交属性就无足轻重。

前一句话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疑问集中在第二句。或许应该改成当活动吸引力足够大的时候,社交属性的存在意义取决于活动者的心境和活动的性质。

暂且把活动分为群体活动与其他活动。群体活动就是必须多人参与才能进行的活动,如打桌游。因此群体活动必然是社交活动。而在其他活动里,社交属性则是其他活动的一个标签,它们可以具有社交属性,但也可以没有,如看电影,欣赏音乐会。

在具有社交属性的活动对个人吸引力大的前提下,一个人还是多个人做更好就取决于活动者的心境和活动性质。比如流行音乐演唱会和乐器演奏会,爆米花电影和艺术画展,活动的场合是会对社交属性强弱有影响的。

不过这些东西都太主观了,没什么讨论价值。

独处与社交

Caroline的讨论(20170630)中,从一句”人还是需要陪伴“的过渡到了独处与社交的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交动物,这没错。但社交是人的本质状态吗?直觉上我觉得其实独处才是,但似乎又找不到什么论据。

不过好像独处和社交本来就不是什么非此即彼不能共存的关系……可能对我来说关键在于放下对社交的抗拒承认其重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