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0, 2017
UX Coffee是一档关于设计师的播客,每期都会采访一个设计师,谈谈他们的经历和对设计的一些看法。听完第 29 期后,我感触颇深,被采访的设计师耿戎飞讲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名设计师的,也有很多关于设计概念的干货,于是想写写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下摘抄。
耿戎飞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人生也不一定都是很功利地在看我有没有浪费我的人生和青春,只要比较踏实地去走过每一段经历的话,回头看过来都是有意义的。
对于所有那些对未来暂时还没有清晰规划的人来说,这都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其实就是活在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短期的效用,思前想后左顾右盼,做好眼前的事情,你现在努力的未来都会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报给你。就好比读书一样,读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用,甚至读完一段时间都想不起来书里讲了什么,但我始终相信它们终究会内化为你素养的一部分,并受用一生。
接触了Design之后,最近也思考了很多关于未来的事情。听过了很多设计大佬的经历之后,发现他们很多都没有在本科的时候学习设计相关的专业,是在后来才找到自己的专长和热爱成为了一名的设计师的。于是我也在考虑是不是研究生可以读个MFA,假如我以后真的想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话。但问题就来了:1. 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设计?我的热爱可以持续多久?2. 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设计?我有天赋吗?因为如果我确定了这条路,我肯定就要转专业了,会计很专而且估计workload也不小,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给我钻研,去练习和准备作品。这真的是个需要权衡后慎重选择的问题。
说实话,我本身对经济专业没什么特殊喜好,当初选经管一个是因为学校本身没什么专业,一个是因为人总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够自己够得着最好的那个。但无论如何还是事关重大,而且我也有点犹豫和退缩了,还是等开学之后学一段时间再看看吧。
人生也不一定都是很功利地在看我有没有浪费我的人生和青春,只要比较踏实地去走过每一段经历的话,回头看过来都是有意义的。
大学要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领域的重要性。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勇敢去试错,等三十岁之后再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就难多了。
每一次转换都相当于是从头开始,不要认为自己有天赋就可以骄傲自满,就不用去付出辛苦和汗水。好好地去努力,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
设计不仅仅是做出来视觉上很美的东西,不仅仅是强调灵感的,设计更多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是去研究(User testing, case study),收集很多的数据,然后从这些数据里面去产生一些假设,再去收集更多的数据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再反复进行的这样一个过程。
设计的两方:艺术和科学,理性和情感,功能和形式。设计是跨学科,包含很多领域的一种尝试。设计本身是一个两方,可它同时也要去解决很多两方的事情,比如安全和效率,方便和准确,统一和创新。设计师就是要去解决这些很难的事情,设计师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从局限中跳出这个局限,去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设计是与人相关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设计可以作为authorship,一种作为作者去阐述的观念,但是它也可以是design as social activism,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的行动学。
平面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思维模式。平面设计师非常强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念。这就是设计师作为作者,在平面设计语境里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iMagazine “Designer as author”讲的是设计师怎么作为一个作者,就像写东西一样把你的理念用一些工具将视觉元素表现出来。
而体验设计师在另外一个方面关注的更多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你所去解决的问题的对象的生活,他们的痛点,他们的观点,你更多地是为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你的设计,这个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提高了多少,这些痛点被解决了多少,实现了多少商业价值,让多少个客户觉得生活得更轻松了。(一个平面设计更多的是Designer个人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而UX design则更多focus在用户的体验上,剥离自己的态度,如何去解决问题。)
强调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vs.强调与产品受众产生共情,这两者不一定是矛盾的,在不同的语境下你需要的可能不一样。苹果非常honour每个设计师的gut feelings。有时灵感就来自于共情,或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设计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是一个intentional的过程,你在做的时候你很清楚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或者是什么样的结果要去选一样结果。即使是乔布斯和平面设计师,他们带着玩的心态去试验,但试验有成功有失败,而评判成功与失败是有一个标准的,因此从这些试验中选择也是一个刻意的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