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Deserve Something Better Than This

July 3, 2018

近代史导修课上的某小组做了一个关于傅斯年的报告,讲述他纠结矛盾的一生。我尤其注意到傅斯年在抗日战争时期违背自己对学术质量的追求和尊重事实的原则所做出的几件事,引起了我对于「妥协与底线」的思考。在外界环境或潮流趋势逼迫个人去从事他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必须要明晰分寸和底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战略性的妥协和退让来保全自身;到了什么地步,当「我」之所以为「我」的根基已经动摇了,就决不能再往后退一步,哪怕为此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谈到妥协与反抗,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微信。我个人是极不喜欢微信的,平日里也谑称其为「绿色聊天软件」,但众所周知在中国大陆,但凡你还要与他人有所交集,就势必或多或少地要使用微信。于是为了维持生活正常运转我只好妥协,忍住将这个瑟瑟发抖的绿色图标踢出屏幕的冲动。然而无论如何我不能让它越过我的底线——我在数字生活中独立而自由的人格和精神。正是逐渐意识到微信的「恶」已经损害了我在数字空间里的自由和独立性,我才下定决心一步步将这个毒瘤剔除出我的世界。

那么,微信之「恶」在何处?

微信之「恶」

各处讨伐微信的观点已有许多,在此集百家之言,杂糅一些自己的拙见,重新作一下梳理。

首先便是微信作为一个封闭生态系统对于内容的限制。我无法在公众号文章中自由添加外链,无法打开被它视为竞争对手的链接,之中的文章和文件无法自由分享,对话的内容含有敏感词则不可见,在某个日子甚至不能发对应数字的红包……这种垄断和专制显然违背了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也同时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输出与思想改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所接收的信息都是经过有选择、有偏见的筛选过滤之后再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的视野和观点必定受其局限。当分享链接需要担忧它是否能被打开的时候,自我审查的高墙已在脑中悄然筑起。当我已跨越网络上的墙,却受制于一栋软体上的墙,我没有理由不离开这个圈牢。

其次便是老生常谈的隐私问题。在微信群组中因发言不当而被「思想教育」甚至行政处罚的案例也不鲜见了,「老大哥在看着你」不是一句笑谈。而谈到隐私,总有人会唱反调声称政府总有办法收集到你的数据,何必多此一举。问题是,强奸犯总有暴力手段剥光你的衣服,难道你就不反抗了吗?人活着不能这么犬儒,如果能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活得更有尊严一点,为什么不呢?穿条内裤总好过什么都不穿,况且这条内裤还是我羞耻心的最后防线,是我抵御强奸犯的最后阵地。

除了内容和隐私之外,我反感所有想要为我包办一切的事物。微信从一个单纯的IM软件扩张到今天,你可以用它付款结账,可以叫车点外卖,可以看文章打游戏,它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手机系统。在赞叹其便利性之时,也有必要停下来看看便利性的代价是什么。我所看到的,则是逐渐被蚕食的「数字独立性」,愈加丰富的功能和封闭的系统让用户一步步产生依赖,等到你已经离不开它、主权尽失之时,近代被殖民国家的下场可谓前车之鉴。光凭这一点,我就有理由斩断它欲伸向我生活其他方面的触手。我无法接受将所有的数字生活都寄托在某一个软件或服务上,因为当这个软件或服务「不工作」时,势必会对我的日常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显然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对于软件是应该「小而美」还是「大而全」这一点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无论如何当你的数字生活的百分之七八十都被一个「超级巨头」占据的时候,多多少少都需要警惕了。

最后,微信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是恶的,在产品设计上也有着诸多的不足。当你用过Telegram,你会惊喜于其对富链接的支持和点对点的回复体验;当你用过iMessage,你会兴奋于多种多样增强聊天engagement的玩法和灵活可爱的贴纸。与此同时,微信那单一线性的沟通是如此相形见绌。请记住:微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即时通讯工具和团队协作工具,不是所有事情都只能在微信里完成的。Alex在他的Telegram Channel中说的一句话令我感同身受并且深以为然,他说「appreciate nice things是人人都有的能力」,这也同样是我在鼓励朋友们使用iMessage的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反馈。「聊天软件也不只是隐私」,how true

我与微信的角力

起初我对微信的反感仅仅来自于所谓的「朋友圈」。一则工作、同学关系上非朋友的「朋友」太多,以至于发表言论时总得小心翼翼于「分组伦理」,思来想去也就丧失了兴致。二则即使初时自省能力尚未萌芽,我也开始觉察到这个黑洞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我大量的时间。于是对此我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先停用三天朋友圈,三天后再一次性刷完过去 72 小时的动态,在了解了大概内容之后,重新从头到尾再看一遍,第二次看的时候去思索每一条朋友圈是否能够带给我、或是带给我怎样的有效信息。结果不难想象,真正具有效用的朋友圈动态寥寥无几。

从此以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承认的一件事是:大多数「好友」的生活,跟你真的没有什么关系。那个谁谁脱团了,那个谁谁劈腿了,那个谁谁去哪里玩了,这些事情很重要吗?在这些「讯息」上保持滞后性会有什么影响吗?真正重要的事情,无论如何周折都会传到你耳边,而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琐事,错过就错过了吧。

「逃离朋友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收回到「自己」身上,聚焦于「我活得如何,我想要如何活」,而非浪费太多精力在关注别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隔绝这些他人生活的「噪音」还可以避免在不自觉的比较中所衍生的无效情绪,生活于是更加简单纯粹,脉络也变得更加清楚。

导修课上一位同学评价傅斯年时说:顺应潮流是最好的生存法则。诚然,顺应潮流是成本最小的,夹杂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或许也很难逆而行之,但这不意味着无法进行策略性的反抗。目前我在大陆生活,确实没办法做到百分百地摆脱微信,但我可以尽可能少地使用它。为此,我关闭了微信所有的推送通知,禁用麦克风、摄像头及定位权限,停用了朋友圈,需要支付时尽量使用支付宝,将亲近好友的沟通全部转移到iMessageTelegram上。「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而你总是有所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去成为垒高GFW上的一块砖瓦

诚然,逆流而行总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只是看你更value天平上的哪一方,是自由和隐私,还是那些脆弱不堪的人际关系和小小的贪图方便?减少使用微信,可以从停用朋友圈开始。对于那些真正关心的人,给他们一个星标,偶尔点进去看一看他们的近况,也就足够了。更加值得做的事情,是去鼓励他们尝试使用更加安全好用的通讯工具,去广阔的世界汲取更加丰富的精神营养。

WeChat? We deserve something better than this.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