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 2017

January 6, 2018

一直以来对跨年这件事就没什么执念,迎接 2017 年的到来也和迎接过去的十八年并无二致,眼睛一闭一睁,哦,又是一年。是啊,日子的意义与仪式感都是人主观赋予的,不去在乎,数字的变动也就没有什么实感。就连更换实体日历这种颇具提醒意义的事件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失去了地位。其实心里也不是没有念想,只不过当你没法赋予它意义的话,无力感就会欺骗自己说毫不在乎。

令人意外的是开头平平淡淡的 2017,却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我说了再见。最后两天是在北京度过的[1]:31 号晚上,在世贸天阶有如穹顶般巨大绵长的电子天幕之下,和着喜庆的乐音和耀眼的灯饰,我和挚友们瑟瑟地站在寒风中,笑着互相大声说新年快乐。看着灯光打在他们侧脸,我内心忽地涌起一股莫名的勇气和信心,不知为何觉得世上再无不可战胜之事。

再见,2017。你好,2018。

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一号的下午,我们相遇。

那是一节管理课,和她目光对视的刹那空气突然静止了,耳畔只剩下心脏撞击胸膛的巨响。彼时我仍告诫自己要按耐住躁动不安的心,不了解的喜欢是最不负责任的喜欢。未能料到的,是逐渐越陷越深。回顾情史,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如此擅长一见钟情。

大一下是个很单纯的学期,除了学习之外,就是每日憧憬校园里的不期而遇,还傻傻地在Daygram这个App里每天记录下那些遇见和内心翻腾许久未能说出的话。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都寄托于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些和你在一起的天涯海角和漫漫星夜。说不出口的再见是因为敌不过来自于心底的丝丝期待。

很久了,有时我分不清到底是喜欢你还是喜欢「喜欢你」的这种感觉。或许求而不得是一种遗憾,我怎么却又觉得能够心无旁骛地爱一个人也很幸福。总有一天当时间流逝,希望磨灭,非谁不可的心情也逐渐淡去。唯有一件事是笃定的——我在 2017 大事记上另起一行写下:

认真地喜欢了一个女孩。

五月的一个午后,AZ[2]敲开我Instagram上的私聊窗口。那一刻,正如陡然出现在女贞路 4 号的入学通知书,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向我敞开了[3]

大一下整个学期都忙于学习,说是「碌碌无为」并不准确,但是却从未想过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或不如说畏惧这样做。那时我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

长久以来,我都是这样得过且过,把「活在当下」诠释得淋漓尽致。身边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忙着找实习,考托福,做义工,他们每天充实地忙碌着,有清晰的规划和远大的目标。而我,甚至没有一个向往的东西去追逐,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对自己的未来一点打算都没有。

说白了就是缺乏主动作为的源动力,而加入Outing就是这样一个获得动力的契机。原本只是基于对产品的喜好从而产生了对设计的兴趣,但是在AJ[4]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开始快速地掌握了许多设计技巧,并逐渐发现这就是我真正热爱的事业。在和这个富有创造力,执行力的团队一起工作、成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创业的知识。最小可行性产品,UGC/PGCZeplin……许多从未听说过的名词和工具进入了我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除了工作之外,两位导师以身作则教会了我如何更加理性地待人接物,做一个更加温和而包容的大人,非常感激他们。

评选个人的 2017 年度美景的话,Wreck Beach上那轮绝美的落日自是毫无疑问地雄踞榜首了。

那不过是次闲来无事突然兴起的跑步,又恰巧是太阳落山的时间,于是突发奇想跑到学校里的Wreck Beach去看看夕阳。走过漫长的Trail 3来到海边,穿林打叶后是一副毕生难忘的广阔图景:落日半遮半掩于海天相接处,半明半暗的空中明月高悬,两叶小舟如枯叶般漂在海面。从橙黄到幽蓝的颜色渐变,日月船的巧妙三角构图,百万像素的镜头也无法留下这个时机恰好的瞬间。

现在提起在UBC校园里度过的一个月,想起的是温哥华通透的阳光,总是明媚温暖,催人向上。有很多美好回忆,即使没有在脑海里千万次地粉饰过,也愿意再重新经历一遍。在树木葱郁的校道上闲庭信步,看阳光被树叶裁剪成点点光斑。窝在大巴的最后一排看着阳光闪烁,想了很多,关于走出舒适区,关于自我修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动笔写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和思考,很庆幸当时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苦苦等待了四周,手里握着这台温润如玉的iPhone X时,心情是复杂的。正如自己性格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两方,我一边垂涎着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一边又担忧着冷冰冰的屏幕在人和人之间造就的高墙。

从 16 年末接触到少数派开始,我就头也不回地踏上了「数字生活」这条不归路——下载和尝试各种App,探索完备的工作流,研究工具与服务之间的连通和自动化等等,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说 2016 是「起」,2017 就是「承」。在这一年里,我更新了许多电子设备,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工具,使用的App逐渐趋于稳定,数字消费的心态也日益保守,唯一不变的是依旧热衷折腾并乐此不疲。

与此同时,我开始警惕电子产品对人之间真实交流和共情的影响。特别是在听了Simons Sinek的演讲之后,才意识到虚拟交流对人际关系构建的破坏。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原则,如和朋友吃饭时不看手机,交谈时绝不佩戴耳机等等。其实都是些非常基本的礼仪,奈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统统抛之脑后了。不断告诫自己在关注科技前沿动态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周遭世界的敏锐洞察力和感受力,不要成为离了手机就没法认真生活的人。

十九岁令人欣喜的一点在于思想上的转变,对很多事情开始进行以前从未有过的思考,对社会、政治动态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关注。说实话,以往我一向认为事不关己漠不关心,但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丰富,以及意识到自己所享有的优渥资源,开始觉得很多事情无法再置身事外,自己有必要也有责任去参与,去反思,去发声。

例如从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发展到挖掘更多其他角度的刻板印象的产生,以及如何规避简单粗暴的二元思维。新的一个学期也选修了韩雨晨老师教授的Gender Matters通识课程,很期待在其中收获更多的观察和洞见。

人的确有很多所谓的劣根性,但一直相信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自我教育,都旨在帮助我们去克服这些「恶」,成为更好的人。虽然“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Become a better person”这两句话早已是陈词滥调,我却从不觉得这是两句空话。它们驱使着我进化,即便行走在黑暗中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2017 年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很「丧」的事。作为平凡渺小群众中的一员,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将会如何,但对自己的一点期望便是:始终怀有对自由和人权的向往,对于生活中的「非常态」不要因为无法改变就将就和妥协,不要放弃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不要停止前进和探索的步伐,拒绝任何形式的犬儒主义和脸谱化。确实有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但只要我们还在试图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以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的姿态活着,我们就还能矢志不渝地抗争。

引用一句帕斯卡的话:

我只能赞许那些一边哭泣一边追求着的人。

站在 2018 的开端回望,感叹去年实在是充满转变和跨越的一年。加入Outing成为设计师;飞往温哥华上暑课;决定从Accounting转到Marketing专业;学习方法和角色上的转变;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社会事务;意识到理想亲密关系的难得,不再抱有太多的希望。生活没有太多的高光时刻,但值得庆幸组成生活的是那一个个幸福而温暖的细节。

2018 也有许多要完成的事情:考托福、六级和驾照;听一场杨千嬅的演唱会;切实去了解设计院校的详情、完善自己的未来规划;努力工作,提升设计能力……就像我上传Instagram story的时候未曾料到这会是改变我生命轨迹的一个post一样,未来也还会有数不清的未知困难与障碍,就让我带着 2017 给予我的所有豪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 · 罗兰


  1. 详情见《北京:书承上回和未完待续》 ↩︎

  2. Alan Zhang, CEO of Outing Travel ↩︎

  3. 详情见Design Review: Dec 2017–Mar 2018 ↩︎

  4. Alan Jiang, CMO & PM of Outing Trav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