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December 4, 2017

今天最后一节自然Tutorial讲了一个现象,即激发科学家灵感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事物,往往是平常人会“take for granted”的事物。于是老师让我们想想有什么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则背后蕴藏复杂原理的事情。课上举了几个有趣的例子,比如苹果砸到牛顿、瓦特看到水壶冒蒸汽。还有一个就是手脚浸水久了之后皮肤会起皱,原理是渗透压大家高中都学过,但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个被动的过程,把「只要『浸泡久了』就会『皮肤起皱』」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的现象了,没有再去细想。而科学实验证明大脑里有一根神经是控制这一特定现象的,把这根神经切断之后皮肤就不会起皱了,所以实际是由大脑主动控制的。

我则想到了设计,其实很多视觉表达的东西是最易被常人所忽略的。举个例子,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注意的或许更多是它的内容,觉得书读起来舒服,也归因于内容质量高,而忽视了排版设计上给阅读体验带来的提升。然而,这之中其实是贯彻着许多设计原则和规范的——选择怎样的字体,字重,大小,字距,行距,都对阅读文字时的感觉产生着微妙的影响。例如选择的字体风格要与书籍内容搭配,「行长为字号的整数倍」,有严谨的公式计算最佳阅读行距……其中蕴含着系统性的排版规范和逻辑,没有平常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而正因为它是最直观的,所以也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类似的还有色彩搭配理论,交互设计理念等,这些对设计者来说可能是最基础的知识,大多数人却可能“take for granted”

这又令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理论,说设计师的发展大抵有三个阶段,一开始只是单纯地对优秀设计的模仿;第二个阶段则是输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一些理论之后,一些美学概念和原则内化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这些或许可以支撑你做出一份好的设计,但很多时候你不能对你的每个决定都给出合理正当的理由。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掌握了很多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做出每一个步骤,也就是之前在UX Coffee那期播客摘抄里所说的能够找到「在Canvas上每一个Pixel存在的理由」。“Every single decision needs to be validated/ rationalised.”审视了一下自身,或许还需要在第二个阶段摸爬滚打很长的一部分时间吧。

课上谈到欧几里得为什么使用可折叠式圆规(Collapsible Compass)而不是固定圆规(Rigid Compass)的时候,其中一个原因是其”Simple is the ultimate beauty”的美学理念,导致他不想再添加一条不必要的公理。Simple(简洁),或者Minimalism(极简主义),确实是当今一个非常热门的设计趋向了,但我当时就开始critical thinking:极简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有什么地方不是越简洁越好的?或者反过来,有什么设计是需要「复杂」的?目前暂时还没什么答案,但《一天世界》播客中的第 63 期:「让历史车轮的倒转的苹果」或多或少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有空回去再重新听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