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 Open Day

June 15, 2021

Open DayIDEO实习项目Young Talent ProgramYTP)的其中一个遴选步骤,通过第一轮筛选的二十余位候选人被邀请到IDEO的办公楼参加为期一天的线下活动。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是在线上远程参与的。

在申请之前反复参考了一位来自台湾的candidate所写的经验分享,但除此之外在中文互联网里搜不到太多关于IDEO这个实习项目的信息,因此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感受,说不定能够帮到其他申请者。

Open Day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Design ChallengeSecret Mission Presentation,以下分别展开说说。

Design Challenge

Open Day当天每个人会被随机分到一个 4–5 人的小组,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运用Human-Centered Design Process来解决一个design challenge(主要是researchideateprototype三个阶段)。不了解HCD也不用担心,公布题目前会有方法论的主题分享。最后每个小组分别上台分享各自的成果。

Design Challenge的题目是设计上生新所未来的跨代体验。下面提到的这些点是我参加完后的感想和反思,也许已经是互联网公司群面中的基本常识,但作为一个设计师这样的经历并不多,也就如实记录下来,please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

Be open-minded

团队需要有对Human-Centered Designmindset有共识,尤其是在ideate的阶段defer judgement这一点。克制住过早跳到特定解决方案的欲望,保持开放的心态,关注点子的数量而非质量。

Always over-communicate

尤其是在有队员远程参与,沟通横跨多个不同的频道时(在线协作文档、Zoom视频、微信消息等),在某个频道发了一个东西不要预设对方会自动看到,能口头提醒一下尽量再说一遍,不要嫌麻烦。

Plan beforehand

由于时间紧张,一开始时规划好每个阶段占用多少时间非常重要,在发现进度落后时需要有决断力地推进。计划还能帮助团队建立对当前处于哪一个阶段的共识,以防当一些人认为应该收敛的时候其他人觉得应该继续发散。

Simplify presentation

当时我们组的slides在视觉上不尽如人意,但后来一想,根本没必要从头开始做一个presentation deck,大可提前准备好一个模版,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一定的视觉美观和一致性。

其次,捋清楚逻辑和上下衔接常常是以往小组作业里需要反复讨论的部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觉得逻辑不必太复杂,保证简洁、连贯即可。不要把过程中做的所有的步骤一股脑儿地放上去,关键是讲清楚如何从research中提炼出key findings并一路展现这些findings怎么inform设计。

关于远程协作

作为一个远程参加的人,比较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帮不上什么忙,拖了小组后腿。尽管我的队友们已经尽力减少信息差,在访谈时全程开着语音和视频,也通过照片、文字等方式和我们同步,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严重。

首先有很多contextual information是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自然也没法和线上队友同步。另外就是线上沟通的技术硬伤,时常因为声音小/网络问题没听清楚,我也不好意思一再要求对方重复刚说过的话,毕竟时间本就有限,如果都花在同步信息上就很难有效推进project了。

理想情况下是只要有远程的队友,合作沟通都在线上进行。我们当时是其中一位线下的组员登入了Zoom,所有人通过那一台电脑和我们对话,但是讨论一旦投入起来就容易跑远了,听不太清。如果大家都通过自己的电脑连线,辅以一些协作工具可能会有所改善,但这又势必会影响合作的效率和线下队友的体验,所以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因此一个无奈的现实是项目还是得由现场的队友主导,远程的队友辅助。那在线上能做些什么呢?我能想到的主要是宏观的desktop research和帮忙制作一些digital artifacts。这里也推荐几个在ideate阶段比较好用的远程协作工具:

一整天盯着屏幕下来我的状态并不好,没有午睡,到了下午脑子变得像浆糊一样,幸好队友实力超绝,我们组才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deliverable。最后present的时候我明明连逻辑都没搞清楚,硬是瞎扯胡诌蒙混过去了。

跨领域的知识应用

「帮不上忙」的沮丧感还不仅仅是远程参与带来的,更是个人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带来的。是意识到即便当天去了现场,我可能也不会表现得好多少。看到题目时我就有预感,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活动,一个装置,或是一套服务,唯独不会是数字化产品。我感到无力,觉得自己的技能似乎派不上用场。

在终面和面试官聊天时她也提到了这一点,即跨领域的知识应用。身为一个Interaction Designer,如果今天就是需要你去参加一个branding的项目,你要怎么approach它?你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视角?

说实话,对数字产品设计之外的设计领域我实在知之甚少,想象力十分贫瘠。可是后来想到,这其实是从最终产出来看的,设计却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我的确不太懂怎么设计活动和实体产品,但在思维方式上可以从「interaction」的角度出发,走向更广义的「互动」,跳出「人机交互」来分析其他互动的类型和模式。

在团队合作中,这样的思考或许能启发其他更擅长工业设计、服务设计的队友想到具体的解决方案。说到底,还是要对自己的长处和劣势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明白在一个多元的团队里面你能够贡献什么样的视角和技能。比如其他组的报告启发到我的一点是可以融入商业上的理解,展示解决方案的盈利模式、品牌合作和其他营销手段。

Secret Mission

Secret Mission则是一个需要在Open Day当天和大家分享的小作业。邀请邮件中会附有Secret Mission的题目,这次的要求是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视频,主题为「What do I dream about when I am asleep」,届时会有两分钟的时间讲讲视频背后的想法。

已经在另一篇文章里详细阐述了我做这个视频的思考和过程,这里主要想谈谈心态和感受。

在收到secret mission的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焦虑。我想,别人一定都特别有创意,我得要做点什么不一样的才能脱颖而出。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比较的心态带来的压力,于是决定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就从我自己出发,我会怎么approach这个题目。

我的态度是,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竞争的材料/资本」(因而容易陷入和他人比较的心态),而是问自己:就算今天没有申请这回事儿,或这东西不交上去,或我铁定不会被选上了,我是不是仍然对做这个东西感到兴奋,仍旧觉得这个事情值得一做?换言之,不是将其作为通达某个理想的中介,而是理想本身。

因此最后从想到的三种思路中选择了跟我的skill setindustry更相关的一个,而且是我一直憧憬但没有合适机会做的。做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太有意思了,无论结果如何我都特别享受做这个视频。最后上交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它真的一点期待都没有,只能感受到全心的fulfillment

有意思的是,从自己的passion出发,忘掉别人会怎么approach之后,出来的最终的成果却是在所有人里「不太一样」的那个。大部分人采取的都是第一种思路,即分享梦的内容,只是各自形式上的creative expression不同(当然也有创意撞车的)。

这又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creativity呢?也许不一定是什么颠覆性的创意,而仅仅是「你是谁」——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擅长什么、关心什么、在意什么。以及依然是那句「defer judgement」,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别人很容易想到的,不要立即听从你的直觉,往后退一点,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

感想

参加完Open Day后实在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大家都非常厉害,且不论学历背景(能人辈出的ArtCenterUALHarvard GSDPratt等等),沟通合作能力、创意发想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使人震撼于各个领域的设计师聚在一起所能迸发出的creative energy

有趣的是留意到自己求职心态上的转变——平常如果自己没被选上的话可能还会小小抱怨明明自己也不差,但这次看到二十多人里的任何一个人被选上了,我都只会说「You totally deserve it, I am so glad for you! Congratulations!」。希望我能牢记此次谦卑的感受,在日后遭受挫折时多多提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