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eam 幕后

June 13, 2021

今年IDEO Open Daysecret mission是一个一分钟的视频,题目是「What do I dream about when I am asleep」。我用三天的时间简单画了一个记梦app,并为其做了一个介绍视频。本文说说我的思考和制作过程。

下载Keynote源文件
↗︎ 查看Figma源文件

切入角度

如果没有「when I am asleep」这个限定语的话,「what I dream about」可以大谈梦想。但若有此限定,就必须是实质上的「梦」了。

在头脑风暴时我脑中浮现的更多是「形式」而非「故事」。我想到了盗梦空间、红辣椒这样的电影,梦中梦或是信条这样循环和闭环的结构,还有最近看到有意思的一个视频形式。但这些天马行空的主意都非常模糊,缺乏故事支撑,自己也不具备相应的落地技能。

好的一面是,从这些技巧和形式中逐渐浮现出来了对问题不同的理解思路,我于是回到问题上抽象总结出了三种切入的角度。

第一种是分享梦的内容,也就是这个问题的字面含义。别人问我我梦到了什么,我告诉对方。第二种是分享我「寻梦」的过程,即我也不知道我梦到什么,于是告诉大家我怎么用不同方法找出梦的内容。这又启发我找到第三种思路,这里的「I」也许不必是我自己,整个题目可以看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类似于how might we),我的任务是去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选择思路

最后我在两个具体的方向之间犹豫。一是走第一种角度,把梦的画面手绘出来制作一个定格动画,背景放点儿舒缓的音乐,然后朗诵曾经给这个梦写的诗。第二个就是最后一种思路,也是我最后选择的,介绍宣传一个记录梦境的app

两个方向都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都很有挑战性。求职时的作业实在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是一个非常真空和稀有的练习环境:你有一些信息,但也没有太多信息。它有强制的截止时间,时间紧迫,容不得你考虑太多,必须要抓大放小。可以利用好这些天然的constraints去逼迫自己全身心投入做/学一些有挑战性的新东西。

最后选择了第二个方向是因为它更让我感到兴奋,一直以来都很想尝试做这种很酷的产品介绍快闪视频。其次它跟我的industryskill setrelevant一些,至少就制作的工具来说是我熟悉的。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我不太确定选择第一个方向是否能做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东西,相较之下后者的把握更大。从功利的角度讲,无论最后是否能获得实习机会,也算是锻炼了我职业上的技能。

当然,梦境日记这个idea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市场上早已有类似的app。我也没有太过从产品层面去思考,更侧重的是production。因此它从商业上说不一定站得住脚,且不谈用户需求本身,就功能上其实跟普通日记app相比没有什么独特卖点,除了更niche针对于「梦」之外。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大致可以根据每天的核心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实际的过程肯定比这messy得多,三个阶段也是互相穿插的(尤其是后两天)。

Day 1: Brainstorming & Ideating

第一天时间主要是在想前两节提到的内容,头脑风暴切入的角度和最后选择的方向。决定做app之后就迅速地定下基础功能,一边在纸上起草线框图一边思考信息架构和交互,明确最后需要画出五个页面。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最终的成品是宣传视频,所以整体是marketing driven的,我想功能的时候也基本上把每个功能的文案想好了。

由于我不太懂视频剪辑,于是选择了用Keynote做动画,录屏后再配上音乐和音效的笨办法。所以第一天也花了些时间在Keynote里「线框图」,也就是简单地play around一下看看Keynote的动效能不能实现我脑海里的一些画面。

Day 2: Wireframing & Designing

第二天把手绘线框图转到软件上,然后画高保真的介面。本来有了数位线框图之后,我还想简单做一个视觉方向的探索,但到了中午的时候发现时间有点来不及了,就做了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不画到高保真了。不给app上颜色,直接用灰色填充,也完全不管一致性,一个页面十几二十种灰色,这样推进得更快些。我的想法是,只要排好字体,有一定的保真度看起来像个app就可以了,毕竟最终成品是视频,不能舍本逐末。因此最后成品里的app看起来就像个细化的线框图,最多只能算mid-fidelity

Day 3: Animating & Editing

动画部分在Keynote里完成,主要就是利用好进入、变形、转场(尤其是Magic Move)的效果,不厌其烦地调顺序和时间。感觉每一页就是一个关键帧罢了。动画中的一些文字效果参考了一九年秋季苹果发布会的快闪总结,有时候用一些比较奇怪的方式实现了脑海中想要的效果也还蛮有成就感。

最后剪辑花的时间不多,毕竟视频已经录好,只是配上音效和背景音乐,没有太多可以调整的空间。好多功能是第一次边用边学,尤其是不知道该怎么把音乐不同段自然地剪到一起(一旦明显感觉到拼接痕迹就破坏了节奏),花了很多时间也不得要领。到了临截止关头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整首音乐中连续的一段配上去了,好在比较幸运的是有些地方竟然巧妙地搭上了。

工具和数据

最后是我使用的工具和花的时间。整个小project耗费的屏幕时间在二十小时左右(data from Timing),算上纸笔和思考的时间应该有二十三、四个小时,刚好整整一天。其实数字比我想象中的要小,毕竟那三天真的是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做。

不足之处

假如有更多时间,肯定还是希望能把app画得完善一点。其次是频率和节奏再调整一下,现在可能还是闪得太快。一个是看看是否能减少信息量,一个是改变一下画面布局。朋友说视频同时出现文字和app时不知道该看哪个,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排版时仍旧遵循了做幻灯片的思路,但在这种高速闪动的视频里画面最好还是一次性只有一个视觉焦点。

还有就是先录好视频再添加配乐的一个固有弊端,即缺乏调整的空间,能不能让视频跟音乐节奏搭上就全看运气了。之后时间充裕的话还是学一学视频剪辑,像Roc说的先选择配乐再根据配乐编辑视频会更容易让转场的地方踩在鼓点上。此处必须感谢Roc回答我的小白问题,在紧急的情况下实在帮大忙了!我做的时候也参考了Roc给自己两个产品做的视频

哦还有,视频最后对app名字的动词名词拆解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幼稚过头了,那种恨不得把巧思告诉全世界的创作者的自恋心。向客户解释名字起源时或许有效,但放在成品就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