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8, 2021
本文系第一期邮件通讯(2021.3.28)。
第一次尝试学术以外的英文写作,反驳了Paul Graham对简洁写作风格过于偏重的主张。正因为「媒介即讯息」,承载内容的文字从来就不只是想法的容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同样也是对「形式」和「功能」之争的探讨。
这几个月常常在家附近的河涌两岸晨跑。曾写下过一些和它有关的生活片段,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组织成一篇具体的文字。昨天早上走过时语言开始不断地在头脑中冒出来,于是努力把握住表达的冲动,撷取几个视觉断片写了这组诗。
看了Telegram上一位博主的短文后,重新反思起自己女性意识的源起。除了像之前说的受Emma Watson影响之外,或许和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
通过在自己设计新头像过程中所遭遇的「创意奇缘」,说明设计师所谓的「设计理念」并非无中生有,事后特意编造,而是述说方式在创作时和与创作共生。这种「创意奇缘」往往让人觉得创作过程有其自在的生命力。
Philosophize This!是一个哲学科普类播客,擅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不同哲学家的观点,适合作为起点粗浅地了解一些思想和流派。主播最近在连载法兰克福学派系列,之前也是听了一集弗洛姆谈爱才去读了《爱的艺术》。这一期介绍本雅明,先从《译者的任务》讲起,接着解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光韵」(Aura)的概念。
听完上面这期播客后去读了这篇文章。在本雅明看来,翻译的目的不在于传达信息,而是去追求「纯语言」:不同语言、不同译本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指向原文的同一内在意义,从而达成语言间和谐互补的关系。不仅照字直译不能达到纯语言的超越性,尽量使译文不像译文也不是好的选择,而应让母语接受外来语的强烈影响,拓展母语的表达方式——这不禁让我想到李如一「文化挪(活)用」和「语言工具箱」的提法。
本雅明的写作抽象晦涩,但值得反复咀嚼。中文版本的话张旭东的翻译还不错。或者也可以借助一些论文和导读帮助理解。
《随机波动》的前身《剩余价值》也有一期邀请了汪民安教授聊本雅明。这一期以闲聊为主,可以作为补充了解本雅明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其主要作品。
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之后再来读这篇《人物》杂志的小记有别样的感觉。在本雅明的文本中你能感受到提倡「忠实」的倾向,而许渊冲却是常常被指摘再创作的「自由」派,可是话说回来,许老对传递原文美感的坚持又何尝不是对原文意义的一种补充呢?已是百岁老人的许渊冲,大多数的翻译作品却在年过花甲才完成,至今仍笔耕不缀。他对美学原则的坚持、对翻纯粹的热爱令人动容。
最后算是一个「问题列表」主题分享。问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而好的问题往往能帮助引导思考。我曾经收集过一些不同的问题列表,有的是供自我探索用的,有的是反思职涯规划用的,还有的是促进朋友之间互相了解的。打算在接下来的邮件通讯中每期分享一个列表。
今天这组「Fear Setting Questions」来自Tim Ferris的《The 4-Hour Work Week》,或许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害怕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好怕的。
如果你对这份邮件通讯感兴趣,可以在下面输入你的邮箱订阅。
A bi-weekly letter on my recent thoughts, rants, and personal re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