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如何面对恐惧

March 28, 2021

本文系第一期邮件通讯(2021.3.28)。

Writings

Don’t Simply Write SimplyESSAY

第一次尝试学术以外的英文写作,反驳了Paul Graham对简洁写作风格过于偏重的主张。正因为「媒介即讯息」,承载内容的文字从来就不只是想法的容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同样也是对「形式」和「功能」之争的探讨。

NOTE

这几个月常常在家附近的河涌两岸晨跑。曾写下过一些和它有关的生活片段,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组织成一篇具体的文字。昨天早上走过时语言开始不断地在头脑中冒出来,于是努力把握住表达的冲动,撷取几个视觉断片写了这组诗。

产生女性意识的契机NOTE

看了Telegram上一位博主的短文后,重新反思起自己女性意识的源起。除了像之前说的受Emma Watson影响之外,或许和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

New AvatarNOTE

通过在自己设计新头像过程中所遭遇的「创意奇缘」,说明设计师所谓的「设计理念」并非无中生有,事后特意编造,而是述说方式在创作时和与创作共生。这种「创意奇缘」往往让人觉得创作过程有其自在的生命力。


Recommendations

The Frankfurt School - Walter Benjamin pt. 1

Philosophize This!是一个哲学科普类播客,擅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不同哲学家的观点,适合作为起点粗浅地了解一些思想和流派。主播最近在连载法兰克福学派系列,之前也是听了一集弗洛姆谈爱才去读了《爱的艺术》。这一期介绍本雅明,先从《译者的任务》讲起,接着解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光韵」(Aura)的概念。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听完上面这期播客后去读了这篇文章。在本雅明看来,翻译的目的不在于传达信息,而是去追求「纯语言」:不同语言、不同译本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指向原文的同一内在意义,从而达成语言间和谐互补的关系。不仅照字直译不能达到纯语言的超越性,尽量使译文不像译文也不是好的选择,而应让母语接受外来语的强烈影响,拓展母语的表达方式——这不禁让我想到李如一「文化挪(活)用」和「语言工具箱」的提法。

本雅明的写作抽象晦涩,但值得反复咀嚼。中文版本的话张旭东的翻译还不错。或者也可以借助一些论文和导读帮助理解。

汪民安:本雅明是我们的同代人

《随机波动》的前身《剩余价值》也有一期邀请了汪民安教授聊本雅明。这一期以闲聊为主,可以作为补充了解本雅明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其主要作品。

许渊冲 与平庸作战

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之后再来读这篇《人物》杂志的小记有别样的感觉。在本雅明的文本中你能感受到提倡「忠实」的倾向,而许渊冲却是常常被指摘再创作的「自由」派,可是话说回来,许老对传递原文美感的坚持又何尝不是对原文意义的一种补充呢?已是百岁老人的许渊冲,大多数的翻译作品却在年过花甲才完成,至今仍笔耕不缀。他对美学原则的坚持、对翻纯粹的热爱令人动容。

Fear Setting Questions

最后算是一个「问题列表」主题分享。问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而好的问题往往能帮助引导思考。我曾经收集过一些不同的问题列表,有的是供自我探索用的,有的是反思职涯规划用的,还有的是促进朋友之间互相了解的。打算在接下来的邮件通讯中每期分享一个列表。

今天这组「Fear Setting Questions」来自Tim FerrisThe 4-Hour Work Week,或许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害怕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好怕的。

  1. What are you not doing because you’re scared?
  2. What are you missing out on by not doing those things?
  3. Why aren’t you doing those things?
  4. What’s the absolute worst-case scenario?
  5. If the worst happened, how would you fix it?
  6. If you wanted to go back how everything was before you made the change, how will you do it?

如果你对这份邮件通讯感兴趣,可以在下面输入你的邮箱订阅。

Charlsy’s Newsletter

A bi-weekly letter on my recent thoughts, rants, and personal recs